
1. 仰望上帝主权与作为的信仰(约 5:17,以徒 9 章为中心)
张大卫牧师围绕约翰福音 5 章 17 节中耶稣宣告的“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这句话,强调我们在地上所行的一切工作都与神的国度息息相关,并且在此之前就有神先行作为的历史存在。耶稣并不是单纯以“人子耶稣”的身份在工作,而是与“父神的工作”同工、参与其中的事实,对今日的我们有重要的信仰启示。信徒们在生活与事工中会面临种种情形,付出许多劳苦,但在这一切的背后,其实早已存在“神正在工作”的“神的世界”。当我们认识并承认这一点,我们的信心与事奉就能够跃升到新的层面。张大卫牧师这样说明。
在教会年历上,五旬节之后常常阅读《使徒行传》,张大卫牧师也因此更加深刻地默想圣灵那充满活力的大能。在《使徒行传》中可以看到,圣灵紧密介入信徒的生活,通过神的呼召和带领,将人与人联结起来,扩张教会和神的国。当真切地体验到这一事实时,基督徒个人就会带着“处在神的话语大能之下”的敬畏和感动生活。这样的感动又带领我们重新发现耶稣所说“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这句话的含义,即——我们受邀成为“父神工作”的同工这一真理。
基于这样的视角,张大卫牧师详细地解读了《使徒行传》9 章中“扫罗归主”的事件。扫罗(保罗)原本是对基督徒造成致命威胁的人,是教会的“敌对者”与“迫害者”。然而主却亲自呼召这位“仇敌”,反而使他成为外邦人的使徒,赐下令人惊讶的恩典。从人的角度看,最不可能被改变的人,却在神的眼中成为“蒙拣选的器皿”,这是一种颠覆性的反转。
扫罗在前往大马士革的路上所遇到的光和声音,乃是耶稣的“直接声音”。张大卫牧师强调,这是耶稣升天以后,圣经记录中最早记载到主耶稣亲自发声的场面。教会最惧怕、最厌恶的扫罗,此时被主彻底翻转。耶稣对他说:“扫罗,扫罗,你为什么逼迫我?”(徒9:4),扫罗惊恐地俯伏在地,颤抖着问:“主啊,你是谁?”(徒9:5)。那时降临在他身上的光极其强烈,使得扫罗什么也看不见,他进入大马士革后,三天不吃不喝,专心祷告。
在这里,张大卫牧师提出问题:“谁才是这里的主导者?”并非扫罗本人想要改变自己才归主,这完全是“主单方面的恩典”。耶稣的工作,即神主权而又单方面的拣选和爱,使这位曾被教会视为仇敌之人获得新生。因此,他在紧张和惶恐中,苦苦寻求神的声音和耶稣呼召的“意义”。
此时,神又预备了另一个人物——住在大马士革的门徒“亚拿尼亚”。张大卫牧师提到,“使徒”和“门徒”体现了宣教和教会群体的核心职分或身份。扫罗(后来改名保罗)是直接蒙耶稣呼召,被差往外邦的“使徒”,而亚拿尼亚则以门徒的身份聆听主的声音并顺服,为扫罗按手,开启他的眼睛,担负起中介的角色。
在祷告中,当主呼唤“亚拿尼亚”时,他毫不惊慌,立即回答“主啊,我在这里”(参 徒9:10)。张大卫牧师指出,这显示了亚拿尼亚已在与主极其亲密的属灵关系里,与主保持着对话。而扫罗此前并不认识主,所以他回应的是“主啊,你是谁?”可见熟悉与陌生的差别,也就是对神是“认识”还是“不认识”的差别。
主对亚拿尼亚发出具体指示:“起来,往直街去,在犹大的家里访问一个大数人名叫扫罗,他正祷告”(徒9:11)。这表明神可以细致地介入我们脚步的每一个环节。张大卫牧师说,这正是“神的眷顾(Providence)”,即“先(pre)就看见(videre)”,并预先带领(pre + videre)的神圣主权。神知道扫罗在哪里,也知道他正在做什么。同时,神也在同一时间差派亚拿尼亚去找扫罗。正因扫罗此刻在祷告,他的祷告已达到神面前,所以神透过亚拿尼亚,为他开启双眼,早已做好一切准备。
在此,张大卫牧师强调,我们能学到的一点是:我们的所有相遇和事奉都不是“偶然的”。无论传福音、宣教,或是照料某人,这一切过程都在神预定的眷顾之中。信徒若能意识到这“背后的世界”,就能够将事工提升到新的层面。
亚拿尼亚向主表达了恐惧:“主啊,我听见许多人说,这人怎样在耶路撒冷多多苦害你的圣徒,并且他在这里也得了权柄要捆绑一切求告你名的人”(参徒 9:13-14)。然而主却回答:“你只管去,他是我所拣选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和君王,并以色列人面前宣扬我的名”(徒9:15)。在人眼中,他是恶人和逼迫者;但在神的眼中,他却是“拣选的器皿”。并且主补充说:“我要指示他,为我的名必须受许多的苦难”(徒9:16),提前提到扫罗将要担当的使命与权柄的份量。
亚拿尼亚顺服主的话,去见扫罗。张大卫牧师指出,曾是当代知识分子、加玛列门下的大名鼎鼎的扫罗,却需要这位无名门徒亚拿尼亚为他按手,这令人惊奇。此乃教会中“主的同工者权柄”的彰显。世人看似微不足道、默默无闻的人,但只要与神同工,就能发挥足以让当世最高知识分子也降服的强大权柄。
最终,亚拿尼亚按手祷告后,“扫罗的眼睛上好像有鳞立刻掉下来”(徒9:18)。张大卫牧师将这“鳞”象征性地比喻为扫罗过去所持有的“扭曲的眼光”。如今那扭曲的视野脱落,扫罗得以重新睁开新的双眼。扫罗的呼召(出于主)和为他开眼(亚拿尼亚)都是神在作工,但神并不是单独行事,而是与亚拿尼亚同工。
因此,在《使徒行传》9 章的故事中,核心要义是:“能够看到神先行作工的世界的人,顺服主的带领而参与进去”。正如耶稣所说:“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我们也应当“顺着父神已在进行的工作,与之同工”,这是信仰上的觉醒。
张大卫牧师强调,这也是“传福音的本质”。传福音并非我们硬要把某人“拉到”教会来,而是当神预先在那人心里动工、呼唤等待之时,我们被神带领,与那人相遇的事件。正如保罗在哥林多惧怕时,主在夜间异象中对他说:“在这城里我有许多的百姓”(参徒18:10),事实上是神先行行动,然后差派事工者跟随。这种先有神的作为,而后有人的事奉视野,将使事奉者能够胜过恐惧,保持本质的“合作伙伴”角色。
此外,张大卫牧师还援引《使徒行传》10 章的例子。该章讲述的是百夫长哥尼流的故事。哥尼流是罗马军队“意大利营”的百夫长,在外观上,对犹太人或信主之人来说,他可能被视作“敌人”或“疏远”的外邦军官。然而《使徒行传》10 章 2 节说:“他是虔诚人,他和全家都敬畏神,多多周济百姓,常常祷告神。”
在这里,张大卫牧师阐述了“圣经中独特的人观”。一个人,表面上似乎没有基督教信仰,却可能有真诚寻求神的心灵;而且,圣经教导说所有人都是“按着神的形象(Imago Dei)”被造。因此,人本具有尊严,并且任何人都有可能在主的呼召下进入救恩。哥尼流即使在外人眼中是外邦军官,但内心却敬虔,又时常祷告。最终,圣经说他的祷告“达到神面前”(徒10:4)。
哥尼流在午后三时祷告时,看见神的使者。天使告诉他说:“你的祷告和你的周济达到神面前,已蒙记念。现在你当打发人往约帕去,请那称为彼得的西门来”(参徒 10:4-5)。可见在这一刻,神早已先行敞开了哥尼流的心,并已计划让他与彼得相联结。
张大卫牧师注意到,哥尼流本就是一个“祷告的人”。神会特别眷顾那些借着祷告与周济来寻求祂的人,并在他们身上行细致的工作。同时,神也在另一边为彼得作预备。使徒行传10 章 9 节起描述,彼得在午正(第六时)上房顶祷告时看见异象:有一块大布,其中包着各样走兽、爬虫、飞鸟,从天上缒下来。有人对他说:“彼得,起来,宰了吃!”彼得因律法观念,觉得这是“不洁净”的食物而抗拒,但神说:“神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徒10:15),此话连续出现三次。
这个异象并不只是关乎饮食条例而已,而是象征着:神的救恩可以临到外邦人,彼得无权再将某些人定为“不洁”或“洁净”。也就是说,即使像哥尼流这样的外邦人,若是神所拣选的,也可被宣告为洁净。彼得看完异象,正百思不得其解时,哥尼流差来的使者已到门外(徒10:17-20)。圣灵示意彼得“起来,下去,和他们同往,不要疑惑,因为是我差他们来的”。就这样,神在一边感动哥尼流,一边感动彼得,最终让二人相遇。
张大卫牧师把这件事称为“父神作工,而我们也参与其中”的活生生例证。无论是哥尼流派人去请彼得,还是彼得毫不犹豫地进到外邦人的家,都是在神精心的安排和眷顾之中完成的。
使徒行传 10 章 24 节起提到,彼得应邀到凯撒利亚,哥尼流便召集了亲属和密友,一同迎接这位使徒。他见到彼得,就俯伏在他脚前要拜他。彼得却扶他起来说:“我也是人”(徒 10:26)。然而从哥尼流的举止上可以看出,他对属灵之事的开放和对神圣事物的敬畏之心。
随后,哥尼流向彼得述说自己四天前(“前四日”)在午后三时祷告时看见天使的事情,并说:“现今我们都在神面前,要听主所吩咐你的一切话”(徒10:33)。张大卫牧师引用此处,强调“我们都在神面前”这句话,正是所有信徒参与敬拜、聆听话语、投身宣教和事工时应有的心态。换言之,哥尼流认为此刻是在“神的面前”,要专心聆听彼得所传的主命。这正是任何时代的信徒该有的敬虔姿态。
当彼得正传讲福音时,圣灵降在一切听道的人身上(徒10:44)。同行的那些信徒看见外邦人也领受了圣灵,感到震惊。由此引发教会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福音正式向外邦扩张。彼得见此情景,宣称:“这些人既受了圣灵,与我们一样,谁能禁止用水给他们施洗呢?”(徒10:47)。
对此,张大卫牧师总结说:“正是这位突破一切人间藩篱的神在作工,我们要成为与祂同工的人。”若哥尼流未持守祷告与周济,或者彼得不祷告,这场相遇与救恩之事可能就会落空。但神的眷顾绝不会失败,祂借着每个在祷告中警醒的人成就大事。
进一步,张大卫牧师强调,传福音和宣教中最关键的是“找到神已预备的灵魂并与之相遇”。就像保罗在哥林多惧怕时,主在夜间异象中鼓励他:“在这城里我有许多的百姓”(徒18:10)。始终,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神早已预备好了祂的百姓。我们的职责是敞开“聆听的耳朵”,在祷告中时刻寻求:“父神现在在哪里工作?要我去找谁?”并对神的差派保持敏锐。
张大卫牧师也提醒说,在教会生活中,从最细微之处,都要带着“敬畏和神圣”的心去行。比如打扫讲台、准备要放在讲台上的物品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工作,只要是在“神面前”进行,就应当正确且尽心地去完成。这样的态度日积月累,我们自然会活出“我们都在神面前”这一告白,成为生命中真实的状态。
那如何更具体地应用呢?首先,张大卫牧师呼吁“要成为祷告的人”。无论是哥尼流、彼得,还是扫罗(保罗),他们都是在祷告中经历神的直接带领、听见神的声音。今天也是如此,无论是定时祷告还是不断地祷告,我们都应时常与神交通,并且常常发问:“父神,你在何处、如何作工?”时刻保持警醒。
其次,要“相信神的眷顾,并以神的眼光去看人和环境”。就像亚拿尼亚开始时惧怕扫罗,但神却称他为“拣选的器皿”。表面看似“外邦军官”的哥尼流,却在心灵深处持守虔诚,神正预备他的心。换句话说,不论遇见何人或何种情形,都要相信“神或许已在其中预先作工”,并带着这样的信念去面对。
再者,“要站在神面前的姿态,彼此相待如同对待主的使者”。哥尼流在彼得面前俯伏,但彼得谨记自己也是人而阻止了他。虽然避免偶像化或神化人,但仍要认定“这人可能是神所呼召来对我传讲、服事的器皿”,应该存敬重和倾听的心。
最后,张大卫牧师当勉,教会的事工、宣教、教育、服事,都不是人主导,而是神主导的工作。人往往喜欢热心计划、组织、忙碌,有时也因结果好坏而喜怒哀乐。但从本质来看,正如耶稣所宣告的:“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神先动工,我们只是跟随。当我们深深意识到这一点,我们的事奉就不再是“单纯依靠人的热情”,而是“与神的眷顾同工”。
由此观之,约翰福音 5 章 17 节的这句话,以及《使徒行传》9 章与 10 章的记载,都强烈提醒我们,基督徒的信仰、事奉、传福音和宣教,并非“我们主动推动”,而是神“早已有计划和眷顾”,我们只是参与其中。通过扫罗(保罗)的归主和哥尼流的归主,这位上帝向人显明:祂可以拯救“看似最仇敌的人”和“看似离救恩最遥远的外邦人”。为了完成那奇妙过程,神呼召并装备了亚拿尼亚和彼得作为同工。
张大卫牧师如此总结:如今,“父神仍然在工作,也呼召我们与祂同工”,我们切莫忘记这一真理。像哥尼流一样,带着“我们都在神面前”的谦卑姿态过日子。无论我们所献上的敬拜、祷告、服事、事工,都在神面前进行。当我们真实地体会到这一点,信仰就会迸发出深度和力量。
因此,耶稣的宣告“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以及哥尼流的表白“现在我们都在神面前,要听主所吩咐你的一切话”,今日也同样适用于我们在世上所行的一切服事。我们若相信在这一切的背后已由神预先预备,我们就能更加坦然、感恩、谦卑,并对神的声音更加敏感。
张大卫牧师鼓励我们,在圣经(特别是《使徒行传》)和教会历史,以及我们当下的各种事工机遇里,去继续体验这种“神主导、我们顺服参与”的模式。如此,教会的敬拜和宣教,以及个人的信仰生活,就会出现新的复兴和神迹。这一切正是耶稣所示范的“参与父神工作的生命”,也是《使徒行传》9~10 章精彩记载的生动见证。
贯穿《使徒行传》9 章与 10 章的共同核心是“神先工作、神先拣选,当被拣选之人以祷告与顺服回应,就会爆发救恩的奇迹。”扫罗的归主、亚拿尼亚的服事,哥尼流的祷告、彼得的异象,无不彰显此原则。张大卫牧师因此呼吁我们也要持守同样的原则生活。
结论就是:我们的生命在神面前,并且神至今仍不断作工。当我们怀抱此确信并在祷告中期待神在何处、如何工作,神就会借着圣灵引领我们前行,使我们遇见当遇见的人,去该去的地方,走上顺服的道路。那时,就能在当代重现《使徒行传》中所描述的“圣灵的工作”。这是张大卫牧师深信不疑的。
这番教导使我们领会,耶稣所言“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并非只适用于公元一世纪,而是对活在当下的基督徒仍然有效的“属灵实况”。哥尼流的“我们都在神面前”也不仅仅是对彼得的一句迎接之辞,更应当成为我们参与敬拜、聆听道、走进宣教现场时的实际心态。
当我们成为“在神面前的人”,就会发现神早已“为我们作工,也借着我们作工”。在这样神圣的交流中,我们的信仰从观念层面进到“活泼并带能力”的层面。这样的大能最终会建立教会、在家庭与社会之中彰显神的爱与真理,并将更多灵魂带入救恩。这也证明《使徒行传》所见证的“圣灵的时代”至今仍在延续。
张大卫牧师将“神的工作”与“我们的同工”比喻为一出大型戏剧。有时我们看似舞台上的主角,但真正的主角是三一上帝,我们不过是祂所使用的演员。然而,演员的角色并非可有可无。演员需要对导演的指示敏感、专注于剧本并投入表演。同理,当我们跟随神的计划与声音去行动,就能像扫罗与哥尼流那样,在所处时代与群体中产生重大而美好的影响。
愿耶稣的宣言“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以及哥尼流的宣告“现今我们都在神面前,要听主所吩咐你的一切话”,成为我们今天的信仰告白。张大卫牧师如此祷告。这正是我们应当走的信心之路;在这道路上,我们将经历圣灵大能的活泼运行。他对此充满把握,并敦促我们:在每日祷告、每次决策、人与人的相遇中,都去确认“神今时仍在工作”这一事实,并以信心勇往直前。
透过约翰福音 5 章 17 节以及《使徒行传》9~10 章,张大卫牧师所传递的信息十分清晰:当我们与人相会、彼此交谈、处理各种大小事务时,这些生活的背后,都有一位早已开始工作、从未停歇的上帝。祂正邀请我们进入祂的眷顾与呼召之中,“正如我曾预备亚拿尼亚去找扫罗,也曾预备哥尼流并差彼得前去;今天我也呼唤你们走上这样的同工之路。”
我们的回应乃是藉着祷告、默想神的话、以敬拜和献身回应那声音。如此,我们就能经历不同以往的信心与事奉。因为这正是“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这句主的话的延续,也是在实践哥尼流“我们都在神面前”的生命表白。而这正是张大卫牧师不断强调的、既合乎福音又充满圣灵的真实信仰生活图景。
2. “我们都在神面前”
紧接着《使徒行传》9 章之后,张大卫牧师在第 10 章里,通过哥尼流与彼得的故事,进一步展现神奇妙又精细的眷顾如何具体展开。这正是“并非我在工作,而是父神已经在工作”(约5:17)的真实例证,同时也表明哥尼流所说“现今我们都在神面前,要听主所吩咐你的一切话”(徒10:33)这一姿态,为所有基督徒的祷告生活和事工态度提供了总括性示范。
首先,《使徒行传》10 章 1~2 节提到哥尼流,他是罗马军队的百夫长,社会地位高,军职繁忙,但他却“和全家都敬畏神,多多周济百姓,常常祷告神”。这颠覆了我们的成见。并不是有世俗权力就一定远离敬虔,哥尼流正是相反的例子,他以真诚的虔敬和祷告生活,并用手中的钱财与权力去帮助他人。
张大卫牧师解释说,这体现了“所有受造于神的人里面,都有‘神的形象’这一潜能”。我们往往只在教会内部寻找真理,对教会外的人则冷淡以对。但哥尼流这样的例子告诉我们:“并不只有在教会里才有寻道者。”有些人虽然身处世俗领域,反而比教会里的人更敬虔地祷告,也更乐于帮助邻舍。人固然受罪桎梏,但同时也带有“按神形象受造”的尊贵。
因此,哥尼流得到了神的回应:天使对他说,“你的祷告和你的周济达到神面前,已蒙记念”(徒10:4)。这说明人的善行或祷告并不会在地上或空中消失无踪,而是被存记在神的宝座前。哥尼流忠于他所信的,不断行善与祷告,神在合宜的时机差遣天使来向他显现。
接着,哥尼流邀彼得过来的过程也值得关注。他本可以亲自前往,但却“请了两个家人和一个虔诚的部下,打发他们往约帕去”(徒10:7)。这种周密且迅速的行动显示了哥尼流对于神给他的异象是何等认真。他并不是只停留在“哇,我看见天使了!”的惊叹上,而是立刻谨慎地采取实际步骤去回应。
同时,神在彼得那边也同步做工。彼得在正午(第六时)上房顶祷告,他正在饥饿时看到天开,有一块大布包罗各样牲畜、爬虫、飞鸟降下的异象。神吩咐:“彼得,起来宰了吃!”彼得凭着律法的概念声称不能吃不洁之物,但神反复三次说:“神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徒10:15)
张大卫牧师指出,彼得作为见过复活的主、跟随耶稣的使徒,仍旧在守着律法上的洁净条例,这表明他对律法的基本遵守。但借着这个异象,神超越性地告诉他:“外邦人也能得救,远超你对‘洁净’与‘不洁净’的判断。”此时哥尼流打发的人恰好到达。圣灵指示彼得不要疑惑,与他们同去(徒10:19-20)。彼得便留下他们住了一夜,第二天便起程前往哥尼流家。
张大卫牧师再次强调,神的“时间表”安排得何等精妙。神让哥尼流的人在彼得看完异象后才到,这样彼得就能立刻理解“神如今要我跨越犹太文化的边界,前往外邦人家中”。这便是神双向或多重预备工作的典型例子。对哥尼流而言,天使说“去请彼得”;对彼得而言,神说“我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二者的经历在神的眷顾里汇合。
当彼得到达凯撒利亚时,哥尼流已经召集亲友,在家里恭候。他见到彼得,就俯伏在他脚前拜他。彼得赶忙阻止他说:“我也是人”(徒10:26),但可见哥尼流心中对于“神人”的敬畏。随后,哥尼流解释自己四天前在午后三时祷告中见到天使的事情,并说:“现今我们都在神面前,要听主所吩咐你的一切话”(徒10:33)。张大卫牧师非常看重这句话,认为这既是哥尼流对彼得的礼待,更是对神敬畏的姿态——“我们此刻在神面前等候,要听神的声音。”
于是,彼得开始传讲福音,而圣灵在他们听道时就降临在众人身上(徒10:44)。同去的信徒看到外邦人也领受圣灵,惊讶不已,彼得因此宣布:“这些人与我们一样领受了圣灵,谁能禁止用水给他们施洗呢?”(徒10:47)。这是外邦人归信福音的里程碑事件。
张大卫牧师强调,此事深刻表明:“是神先行工作,而我们跟随。”若哥尼流不坚持祷告或彼得不祷告,就可能与这场神奇的相遇擦肩而过。可是神掌管一切,祂借着祷告儆醒的人推动事件进行。
在传福音和宣教中,张大卫牧师再次提醒:“最重要的是发现神已经预备好的灵魂,与之相遇。”正如保罗在哥林多害怕时,主在夜间异象中说“这城里我有许多的百姓”。神一直在各处预先行动,只要我们留心祷告,就会捕捉到神差派我们的信号。
张大卫牧师还提到,在教会生活中哪怕是微小的事情,也要谨持“敬畏与圣洁”的态度。为讲台做清扫,预备献花等等,都要牢记“这是在神面前”,必须认真对待。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用这种态度去行事,这份“我们都在神面前”的意识就会逐渐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
由此可见,这些教导的实践方式可以概括如下:
- 成为祷告者。哥尼流、彼得、扫罗(保罗)等人,皆在祷告中经历神的特别启示。现代信徒也当保持祷告,让自己常处于“聆听神声音的频道”中,随时问:“父神,你现在在哪儿工作?”
- 相信神的眷顾,并以神的角度看人、看环境。亚拿尼亚曾把扫罗视作“敌人”,但在神眼中却是“拣选的器皿”。哥尼流看似外邦军官,却是真正的敬虔人。我们也当时刻存有“或许神已在这人或这处境里动工”的可能性。
- 彼此相待如同站在神面前。哥尼流在彼得脚前俯伏,这或许过于夸张,但起码表达了他对神仆人以及神信息的敬畏。我们也应将带给我们话语、服事我们的人看作神的器皿来尊重、倾听。
- 谨记教会的事工乃是神主导,我们顺服跟随。不是人热心奋斗就能成功,而是基于“神作事,我们与之同工”。这样,我们的焦点就不再是人自己,而是从神而来的异象和力量。
约翰福音 5 章 17 节和《使徒行传》9-10 章的这些经文,让我们明白,“我们在地上的一切事奉与生活,原来是参与到神早已计划和进行的作为之中。”扫罗(保罗)的归主与哥尼流的归主,如此戏剧化地说明:神能够拯救一切在我们看来似乎最不可能、最遥远的人;并且,神会呼召像亚拿尼亚与彼得这样愿意顺服的同工来成全这事。
张大卫牧师为此做出总结:我们当下也应当相信“神依旧在工作,并呼召我们做同工”。并以哥尼流所言“我们都在神面前”来度过每日的生活。不管是敬拜、祷告、事奉或工作,都应当在神面前进行。当我们真正意识到这点时,我们的信仰将显出全新的深度与活力。
耶稣所宣告的“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和哥尼流所言“现今我们都在神面前,要听主所吩咐你的一切话”,亦可原样应用在我们的事奉之中。若我们真正相信背后早有神的预备,就会更勇敢,更感恩,也更谦卑,更加敏感于神的声音。
张大卫牧师鼓励我们,以《使徒行传》、教会历史及今日教会中种种的机会,亲身体验这种“神带领,我们顺服”的事工方式。如此,我们就能在敬拜、宣教及个人属灵生活中,期待新的复兴、甚至神迹发生。这正是耶稣给我们的榜样——“同工于父神的事业”,也是《使徒行传》9~10 章那具戏剧性场景的活见证。
这两章(徒 9 和徒10)所贯穿的共通点是:“神先工作,神先拣选,当人以祷告与顺服回应,救恩之功就会如火爆发。”扫罗的归主、亚拿尼亚的顺服、哥尼流的祷告与彼得的异象都体现了这一真理。张大卫牧师也炽烈呼吁,我们须坚守此真理而活。
最终结论是:我们的生命在神面前,并且神至今不断地作工。当我们带着这样的信念,并以祷告寻求神的工作时,祂就会借圣灵引导我们走当走的道路,让我们遇见当遇见的人,召我们去当去之地,并在顺服中前行。彼时,就能看到当代重现《使徒行传》中“圣灵的作为”。这是张大卫牧师深信不疑的。
从这当中,我们认识到耶稣所言“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并非只属第一世纪的真理,而是对今世基督徒依然有效的“属灵现实”。哥尼流的“我们都在神面前”亦不是对彼得的迎宾词而已,而是我们在敬拜、聆听真道、走进宣教场合时应时刻持守的姿态。
当我们成为“站立在神面前的人”,就会发觉神早已“为我们作工,并且借着我们作工”。在这样神圣的交流里,我们的信仰就不再是抽象观念,而会成为“活泼且充满能力的生命力量”。这力量将建造教会,使家庭与社会绽放神的爱与真理,并带领更多灵魂得救。这也证明了《使徒行传》所见证的“圣灵时代”依然在今日延续。
张大卫牧师将神的作为与我们的同工比喻成一场宏大的戏剧:舞台上虽然会让我们看似主角,但真正的主角是三位一体的上帝,我们不过是祂所使用的演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演员的角色不重要。演员需要对导演的指示保持敏锐,专注剧本,竭力表演。照样,当我们聆听神的带领,按照神的剧本去行动,就能像扫罗与哥尼流在那时代中发挥翻天覆地的影响一样,我们也能在当代与周围群体中带来神圣的改变与祝福。
耶稣所说:“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以及哥尼流所言:“现今我们都在神面前,要听主所吩咐你的一切话”,愿这两句话成为我们今日的信仰告白,正如张大卫牧师所祷告的。这就是我们当走的信心之路。在这条路上,我们将切身经历圣灵那鲜活的能力。他对此深具确信,并激励我们:透过每天的祷告,在每个当下的决定里,与人的每次相遇中,都要确认“神仍在工作”,并以信心前进。
综上,通过约翰福音 5 章 17 节及《使徒行传》9~10 章,张大卫牧师所要传达的信息十分明确:我们与人见面、对话、行大小事的背后,其实都有一位早已开始并未停工的神。祂也在呼唤我们进入祂的眷顾与呼召里。“正如神曾预备亚拿尼亚与扫罗相遇,也预备哥尼流并差遣彼得;如今,祂也呼唤我们走入这样的同工之道。”
我们的回应,就是借祷告、聆听神话语、在敬拜与献身中答应祂,从而经历前所未有的信心与事奉层次。因为这就是践行主耶稣“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的话语,也是在现实中实践哥尼流“我们都在神面前”的生命表白。正如张大卫牧师不断所强调的,这就是既符合福音、又满溢圣灵之真实的信仰生活图景。
www.davidja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