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神的救恩计划与圣灵时代
上帝在这地上所施行的救恩经纶,是自人类历史伊始便一直延续至今的伟大而奇妙的计划。自创世之初,上帝按自己的形象造了人(创1:26),并邀请人进入与祂完全交通的关系。然而,人因罪堕落后,上帝并未将其舍弃,而是预备了带领人走向救恩的道路。张大卫牧师一直强调这般上帝的救恩计划,这正是推动历史前行的最大动力,也是人类最终必须紧紧抓住的真理。他时常提醒我们:贯穿整本圣经的核心脉络,便是“上帝要拯救满有罪孽的人类,并与之永远相交”的计划,并在这个计划中,特别强调信徒应当持有的正确属灵态度。
张大卫牧师阐述:创世记所记载的创造,以及伊甸园里开端的上帝的故事,皆可归纳为“创造-堕落-救赎-成全”的宏大框架。上帝创造了完美的世界,并给予人自由意志,但人类因罪开始偏离上帝的旨意。即便如此,救恩的应许从未被废弃。上帝拣选了亚伯拉罕和以色列民族,立他们为救恩的器皿。以色列民的历史可视作人类历史的缩影;在这个过程中,上帝的律法和先知的事工都在为将要来的救主——耶稣基督而预备。张大卫牧师解释说,以色列的失败或背叛,甚至他们没有完全接纳弥赛亚并将祂钉在十字架上的事件,这一切都包含在上帝宏大的救恩经纶之中。
这救恩计划的巅峰,最终彰显在耶稣基督的降临,以及祂在十字架上的代赎和随后的复活。在整个人类历史中,十字架是最令人惊叹的事件,乃是上帝公义与爱相交汇之处,同时也是救恩最关键的节点。张大卫牧师强调,“人无法凭自己的力量成就救恩”,正因如此,基督的赎罪之工才具有绝对的重要性。耶稣在十字架上流出宝血,为罪人开辟了通往永生的道路;借着复活,死亡的权势被废除了。这也充分体现了福音的核心:“人若不彻底承认自己无力自救,只能凭借耶稣基督的十字架才能得称为义”。
此外,张大卫牧师极力强调,由复活所带来的新纪元,也就是“圣灵时代”。耶稣基督复活后升天,如今教会领受了主所应许要赐下的圣灵。这一点在《使徒行传》第二章五旬节圣灵降临之时表露无遗。因这一次圣灵降临,初代教会获得了崭新的能力与胆量。过去,当老师耶稣被捕并被处死后,门徒们惶恐不安地躲藏起来。然而,他们亲眼见证了复活的主,又藉着圣灵战胜了一切恐惧,变为勇敢宣扬福音之人。
在基督的时代与圣灵的时代相衔接之处,最重要的是教会群体的诞生。由于圣灵的降临,使徒们得到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属灵能力,他们为悔改并信耶稣的人施洗,建立教会。张大卫牧师指出,使徒行传开篇之处对整个信仰历史而言无比关键。上帝不再只借着律法或仪式去“约束”人,而是对任何信奉耶稣之名并领受圣灵的人,赐下救恩的确据。这个确据便是复活的信仰与对救恩的坚定确信,也是教会在这世上活出神国度之能力的根源。
正是这“圣灵时代”的开启,意味着人一切潜能的恢复。当我们相信基督、与祂联合之时,圣灵便使我们脱离罪的桎梏和世上的沉重担子,得以自由。这不仅体现在个人生命的更新,也藉着“教会”这一群体彰显出来,迸发出连世界都无法抵挡的力量。初代教会的信徒之所以能彼此分享财物,即便遭遇逼迫也毫不动摇地传扬福音,正是因他们唯独依靠圣灵的大能与复活的信仰。张大卫牧师强调,这一切都在“上帝的救恩计划”之中,是救赎史(救赎的历史)之核心。
张大卫牧师劝勉当今教会必须重新恢复这种圣灵的充满。当教会面对世界上的各种问题与冲突时,我们应当反思:我们里面是否仍存有与初代教会同样的大能、同样的信息、同样的圣灵运行?教会并非只是一个召集人群、积极开展活动的场所;它乃是活在圣灵时代,并以复活为见证,向世人宣示基督身体的群体。当这个“基督的身体”充满圣灵时,耶稣基督十字架与复活所带来的救恩能力便会在世界各处被宣扬,并成为改变他人的福音之力。
此外,圣灵时代的到来并非仅仅意味着个人层面的改变。张大卫牧师多次强调,圣灵的工作不仅带来内在恢复,也造就教会群体的诞生与繁盛,并最终将其影响力扩散到社会与文化的方方面面。教会在历史上最具影响力之时,往往就是圣灵强烈运行之时,同时也坚守“以圣经为中心、以悔改为中心、牢固地立足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与复活”之际。他认为这点在当下同样适用,也是我们应当铭记的要务。
2. 悔改与洗礼,以及复活信仰
在张大卫牧师对于《使徒行传》的讲道中,他反复强调的核心主题之一,便是“悔改”、“洗礼”以及“复活信仰”。尤其是《使徒行传》第二章中彼得的首次讲道,集中展现了这些主题。当自觉曾犯下杀害耶稣之罪而惊慌不已,并呼喊“我们当怎样行?”(徒2:37)的人们向彼得询问时,彼得宣告道:“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徒2:38)。这是救恩的核心秩序,也是教会的基要教导。
张大卫牧师认为,“悔改”是首先且根本要完成的事情。悔改并非仅仅对过往自身罪行的反省或后悔,而是在上帝面前深切感到自己是罪人,进而转向上帝道路的全面性方向转换。张大卫牧师指出,人们常常会问“究竟什么是悔改?”,主要是因为大多数人将悔改模糊地视作“用眼泪和悲痛来洗刷罪过的过程”。然而,圣经意义上的悔改不仅超越情感的哭泣或自怜,而是在耶稣基督的十字架面前承认“若不藉着祂的牺牲,自己无法得救”,并愿意舍弃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将人生的主权转移到主面前的实际抉择。
张大卫牧师还强调,“悔改”的呼喊纵贯旧约与新约。旧约中先知们不断呼喊“回转吧”,新约中施洗约翰宣告“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太3:2),耶稣开始公开传道时也宣称“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太4:17)。对此我们需深思:为何“悔改”是主自己开口时便置于首位的宣告?归根结底,悔改既是救恩的起点,也是迎接天国的钥匙。彼得在这里高喊“悔改并领受福音,同时领受圣灵”,与这一脉络如出一辙。
在悔改之后,彼得宣告的下一步就是“洗礼”。张大卫牧师强调,初代教会是一个借着圣灵而开启的群体,而进入这个群体的途径,正是通过洗礼。洗礼既包含外在的水礼,也包含内在圣灵的洗礼,即外在借水所行的仪式和内在圣灵的临在同时运行。用水所受的洗,象征着我们与耶稣基督同死,以及在祂复活的新生命里与祂同活。与此同时,“圣灵的洗”意味着重生得救之人将在基督里重新活着,并且完全顺服圣灵的引导。因而,教会中所行之洗礼并非仅是某种宗教仪式或入会手续,而是在悔改之时便得以重生,且“与主合而为一”(参林前6:17),从世界中分别为圣的圣洁子民之起点。
接下来,同样重要的是“复活信仰”。张大卫牧师多次宣讲:对每一位信徒来说,复活信仰是必须紧紧抓住的核心。我们坚信耶稣不仅死在十字架上,也粉碎了死亡的权势而复活——这种对基督十字架与复活彻底击败死亡之信念,乃是基督徒的身份标志。若没有复活,基督信仰或许就只是一种高尚的教诲或道德伦理,耶稣也可能只被当作“伟大的老师或先知”。但因耶稣战胜了死亡而复活,“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必永远不死”(约11:25-26)的应许由此得以实现。
张大卫牧师常说:“拥有复活信仰的人不惧死亡”,因为他们深信拥有永生的盼望,明白在这世上遭遇的失败或苦难,乃至死亡,也都不再是最终的挫败。正因如此,初代教会的使徒与信徒才能在监牢、逼迫或殉道的威胁下依旧毫不退缩地传讲福音。他们站立于复活的大能之中,世上的权势与武力无法撼动。张大卫牧师教导当代信徒当亦如此应用。即使我们的生活时常崩溃、失败,或充满疼痛,只要持守复活信仰,相信“我们在主里必会再被复活”,便能获得重新站立的力量。
张大卫牧师同时提醒,复活信仰并非仅仅关注“死后得永生”的层面。复活信仰还邀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复活的大能”——从属灵死亡中重生的恩典之力,以及在人生中经历一次又一次“复苏”与“奇迹”的信仰能力。它并不仅限于个人内心的更新;即便教会、社会或文化整体经历数不清的失败与挫折,“复活”一词所蕴含的力量,即上帝大能与应许永不落空的真理,随时随地都能再度被唤醒。
因此,张大卫牧师再度强调,悔改、洗礼与复活信仰三者在同一条属灵轨迹中彼此衔接。“悔改是引领我们来到耶稣基督十字架面前的门;洗礼是宣告与基督同死并同活的新生礼;而整个过程的圆满则由复活信仰所成全。”这种复活信仰并非仅是对教条的同意或头脑知识的接受,而必须成为实际改变生命的动力,如此方能在救恩之中结出真实的果子。
3. 初代教会的历史与张大卫牧师的事工
从《使徒行传》第二章开始的教会面貌,见证了“神的国度”如何在这地上开端并扩张的奇妙过程。众人在悔改和受洗后得救,不断归入教会,并通过彼此的交接、擘饼以及恒切地祷告,展现出与世有所分别的群体生活。张大卫牧师指出,这初期教会的故事绝非某种过去的神话或理想国,而是当今教会应当效法的“原型”。其所以成为原型,正因为它奠基于圣灵极其强烈的工作,以及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与复活。
初代教会的信徒毫不吝惜地彼此分享所有,并周济贫困和有病之人(徒2:44-45)。这不仅是行善,更是拥有复活信仰的人们在地上实践神国度的真实模样。教会的建立、聆听真道、共同敬拜并凡物公用的生活本身,就是福音大能的见证;圣灵也每日将得救的人数加给他们(徒2:47)。即使面对逼迫与威胁,政府当权者的干预打压,他们也未曾停止勇敢传扬福音。张大卫牧师认为,从这些初代教会的历史中,当今教会在面临困难时可以得到借鉴与鼓舞。
那么,初代教会所展现的这种强大生命力究竟来自何处?正是之前所提到的“悔改、洗礼、复活信仰、圣灵充满”的结合。同时,还有一项至关重要的要素:“对上帝救恩经纶之绝对信靠”。我们时常会被眼前可见的现实问题与冲突所困顿,容易以有限眼光限制上帝的工作。但张大卫牧师在讲道中多次强调:“历史的主宰唯有上帝,我们能做的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当这小小的顺服与圣灵大能相结合,神的国度就会以令人惊奇的方式扩张。”
这份初代教会精神,以及对“复活信仰”和“救恩经纶”的高度关注,深深体现在张大卫牧师的事工中。无论在牧养教会,或在讲道与著述中,他都始终宣扬:“我们所当持守的核心,乃是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与复活,以及借此所开启的圣灵时代。”同时也强调,教会里的敬拜与群体生活,应当成为再现《使徒行传》第二章之后初代教会模式的场域。故此,无论在礼拜、牧养活动或差传事工上,都不可忽略“福音的本质”——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与复活、悔改与洗礼,以及圣灵的临在。他反复提醒:这一切皆是最要紧的核心。
张大卫牧师尤其多次指出:“教会的使命是让被更新的人相聚起来,向世界发挥光和盐的功效。”这样的生命改变并非仅凭人的努力或活动策划即可实现,唯有当圣灵真实地显现与运行时方能成就。初代教会即如此。倘若我们的所有事工和活动都没有基于圣灵大能与复活信仰,再怎么热心也可能只是停留在世俗的组织管理逻辑层面。
基于这番理解,张大卫牧师为恢复教会的本质而不懈努力,并通过各样事工来传递“福音不仅是教理知识,更是改变生命的大能”。从礼拜与讲道、门徒训练,到对地区社会的服事与关怀,再到世界差传,他都不断呼吁“当像初代教会的使徒一般勇敢传扬福音”。他引导会众先经历彻底的悔改与洗礼,并坚定复活信仰,而后也在社区和更广阔的世界中作出见证,显明福音的实际价值。
当信徒清楚认识到“教会是基督的身体,而我们是这身体的肢体”,就会自然恢复对“群体性”和“使命感”的重视。张大卫牧师强调,信徒既是“敬拜共同体”,在教会中共同敬拜、彼此交通;又是“宣教共同体”,被差遣到世界中彰显基督的福音。唯有此二者平衡发展,教会才能真正回归其本来面貌。他认为,敬拜必须常常回到初代教会的精神,在圣灵充满中进行;宣教则是将我们所领受的恩典与福音具体地传递给世界。这一原则贯穿《使徒行传》全书,也是当今我们应当遵循的准则。
同时,张大卫牧师主张,教会在世上所谓的“得胜”,并非世俗标准所衡量的成功与繁荣,而是通过福音使人真心悔改,受洗、拥有复活信仰而经历生命实质的改变。初代教会三千人、五千人悔改得救(徒2:41;4:4)那样的复兴,绝不是凭借人的才能或某种技术手段,而是圣灵大能与真道宣讲相结合所结出的果子。由此,张大卫牧师警戒现代教会不要只顾人数增长而忽视真悔改与门徒培育的根本。“若不宣讲福音的核心信息,却一味吸引人加入,无异舍本逐末。”唯有高举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与复活,并切实让人经历悔改与圣灵的大能,生命才会得以更新,而这才是教会真正的使命。
总之,张大卫牧师所追求的信仰根基与牧会方向,都深深扎根于《使徒行传》中所彰显的初代教会模式。他尤其看重《使徒行传》1~2章中的圣灵降临、彼得讲道,以及第二章结尾描述的初代教会群体生活,并视其为现代教会应学习的典范。他再三宣告,初代教会能有如此根基,正是因其信靠“神的绝对主权,持守复活信仰,被圣灵充满,彼此团契”的核心原则。若要成为这样忠实的教会,就需要从教会领袖开始,先经历真实的悔改与重生,凭借复活信仰的大能勇敢地迈进,顺从圣灵、遵行真道。
张大卫牧师常以自己所牧养和服事的“Pilgrim教会”(或其他所事奉的教会与团契)为例,说明神所赐的美好礼拜堂与各种设施并非只是物理上的建筑,而必须在其中经历复活信仰的见证,才算是真正的祝福。他认为,教会的外在或人数并不关键,最重要的是那里的敬拜与真道、悔改与祈祷,以及走向社会的宣教热情是否活着。唯有当这些真实存在时,那个地方才能成为体验神国度的“圣灵群体”。因此,他一直督促教会要认真预备敬拜,使每个信徒在生活中实际经历悔改、洗礼与圣灵的体验,并以复活信仰为每一日的动力,通过门徒训练与真道培育来巩固这一切。
当教会真切地经历耶稣基督的复活,并凭借那复活大能运作时,教会就能向世人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初代教会在各地广受喜爱,每日都有许多人加入口(徒2:47),并不在于他们拥有丰富财力或政治权力,完全是圣灵的强大工作。他们因信心而合一,因复活信仰而无畏,因彼此相爱和传福音而生活。张大卫牧师称:“这才是教会的本质。”教会并非以高于世俗的道德或伦理取胜,而是由经历了胜过罪与死的基督复活之大能的见证人所组成的团体。
此外,张大卫牧师也着重提及贯穿《使徒行传》全书的“基督福音向全世界扩展的圣灵洪流”。从耶路撒冷教会出发,福音经犹太、撒马利亚直至地极(徒1:8),不是偶然,而是出于上帝救恩计划的必然发展。最初传福音的主力是犹太人,后来使徒保罗受呼召成为外邦人的使徒,福音才逐渐传到世界各地。这一过程向我们显明了“福音的普世性”与“宣教的紧迫性”,当今教会也需要同样的挑战。福音绝非只属于某个民族或文化,而是对所有人开放;教会肩负将福音传到地极的使命,不容遗忘。
所以,《使徒行传》的记载就是一部“神的国度如何降临于世并逐步建立扩张”的历史,而在此历史中,信徒所当做的唯有顺从圣灵引导并勇敢前行。张大卫牧师教导我们,要从这初代教会的历史里汲取主要的属灵价值,并将其归纳在“救恩计划、悔改与洗礼、复活信仰、圣灵大能”这一整体框架之内,再以此来检视和实践现代教会的更新。
每当现代教会面临各种挑战与危机时,张大卫牧师总是呼吁教会“回到《使徒行传》的精神”。他指出:“教会之所以失去教会的样式,是因为对全能的上帝和复活信仰的相信减弱,对悔改与圣灵经历也变得轻忽。”因此,教会更新的关键就在于重新发现初代教会当时的热忱,全然相信神的绝对主权与圣灵的能力,并以复活信仰坚定地生活。透过这样的过程,信徒才不至屈服于世俗的权势与价值观,反而能在黑暗中成为光,在软弱中彰显能力。
综上所述,张大卫牧师的事工与教导,聚焦于在当今社会重现《使徒行传》中初代教会的精神,而其核心则围绕着“神的救恩计划、悔改与洗礼、复活信仰、圣灵的能力”。他通过这些要点,带领教会重回福音的本质,并承担“将福音传遍世界”的大使命。最终能使人生命更新的,并非知识、制度或各种项目,而是初代教会所经历的圣灵大能和复活信仰。彼得在《使徒行传》第二章向众人宣讲的“悔改吧,受洗吧,领受圣灵吧”这番讯息,其实就是整本圣经对救恩的邀请,而中心正是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与复活。倘若基督徒的人生能深扎于此、教会也以之为根基,就能真正成为顺从神旨意而行的“活的教会”,这也是张大卫牧师的结论。
因此,初代教会的精髓以及张大卫牧师反复强调的福音本质,可以归纳如下:第一,我们必须彻底承认自己无法自救的罪人身份并悔改;第二,借着耶稣基督十字架的代赎得蒙赦罪,并通过洗礼与基督联合而重生;第三,领受圣灵后,我们就以复活信仰的勇气与力量走向世界;第四,我们当效法初代教会的群体生活,彼此相爱、彼此服事并活出福音见证;第五,相信上帝的救恩计划正以宇宙性及针对全人类的范畴不断成就,并忠心参与直到末了。
这些信息,也是张大卫牧师借由各样讲道、著作和团契或宣教活动不断传递的精髓。他的主要事工便是“以十字架的福音和复活的信仰、以及圣灵的大能,来促成教会的复兴”。这与《使徒行传》中所见的初代教会精神完全一致。正如经文所言:“耶稣既按着神的定旨先见被交予人”(徒2:23),我们的救恩全然源自神的预定与大爱。即便人曾拒绝并把基督钉上十字架,祂却借着复活胜过了死亡,现今又差遣圣灵建造教会。能信靠并跟随这奇妙的大工,正是教会的本质与我们应当坚守的属灵真理。
总之,张大卫牧师一直以来所强调的要点,可以简要概括如下:
- 上帝的救恩计划是普世性的,并向所有民族与众人开放;
- 满有罪的人类,唯有通过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与复活才可走上救恩之路;
- 要进入这救恩之路,悔改、洗礼与圣灵经历缺一不可;
- 复活信仰是驱动基督徒无所畏惧、并超越死亡的最强动力,也是一切盼望的根基;
- 教会是拥有这复活信仰之人的群体,在圣灵的能力下成为改变世界的“新时代”见证者。与此同时,教会当效法初代教会彼此相爱、彼此服事、勇敢向普世传福音,将这些真理在日常生活中活化出来。
仔细审视可知,张大卫牧师对《使徒行传》的讲解并不晦涩或复杂,反而十分明朗和简洁:人类因堕落而陷入罪中;神的救恩计划;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复活;悔改与洗礼;圣灵的降临;教会群体与宣教使命。这些正是整本圣经一致见证的“福音本质”,而初代教会实实在在地经历并活出了这一切。照样,当代教会理应再度领受圣灵时代的真实,并活出复活信仰,在失丧的灵魂面前勇敢见证。此乃张大卫牧师的异象与借由《使徒行传》所传递的核心信息。
时至今日,教会仍须持续走这条道路。即便我们聚会的场所再豪华、人数再多,若失落了初代教会所展示的上帝救恩经纶、悔改、洗礼、复活信仰、圣灵充满的根基,便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会。可反过来看,即使教会面对再艰难的环境或逼迫,只要高举基督的十字架,借由真悔改与洗礼、并在圣灵中坚立复活信仰,那这样的教会就不会失败,死亡的权势也不可能胜过它。这是自初代教会至今、长达两千年基督教历史所反复彰显的事实。教会能屹立不倒,正因握有这份把握与盼望。这也正是张大卫牧师不断教导我们要抓住并持守的真理。
最后,张大卫牧师也屡次宣告:“当宝血的十字架与复活的大能被宣扬之时,当天有三千人悔改归主的初代教会之神迹,如今仍然有效。”初代教会的故事一直延续至今,也将在耶稣基督再临之前持续下去。我们的责任,便是参与这历史的洪流,披戴悔改与复活信仰,倚靠圣灵传扬福音,并建立圣洁的教会。这就是神国度的扩张、也是《使徒行传》式复兴,以及教会存在的根本理由。张大卫牧师一直教导信徒要不随时代变化或环境动荡而动摇,却要坚持天上的信仰,以期在属灵争战中得胜。
www.davidjang.org